在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前,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的兵力达到了70万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野战军进行了人员补充,补充了6万多名新兵以及11万名解放战士,经过这一轮补充,野战军的总兵力达到了80余万人,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快华北战场的胜利步伐,东北野战军的80多万大军迅速入关作战,联合华北地区的我军部队,使得平津战役中的我军兵力达到了100万人之多,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量。
在入关之前,东北野战军的各纵队已经根据当时的电令,先行编制了相应的新军番号。不过,直到天津解放之后,新的番号才逐渐开始使用。因此,在讨论平津战役时,通常还是称这些部队为各纵队。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野战军的各步兵纵队在入关时与辽沈战役前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的每个纵队下辖3个步兵师,而在入关时,每个纵队普遍增加了1个步兵师。因此,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中,实际上包括了48个师。这意味着,如果按标准的三师制纵队计算,实际上相当于16个步兵纵队。然而,尽管部队的规模增加,纵队编制保持不变,这使得每个纵队的兵力更加充实。
以兵力最为庞大的第6纵队为例,全纵队的兵力达到了惊人的63478人。三年多前,当我军各部进军东北时,来自山东根据地的部队最多也只有6万多人。而三年后,仅仅是第6纵队的兵力就已达到6万多人,可见这支部队的壮大。
第6纵队的兵力构成也颇具看点。它下辖了第16师(第127师)、第17师(第128师)、第18师(第129师),以及新加入的独立第6师(第156师)和纵队的直属部队。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每个师的具体情况。
第16师的前身是红一方面军的红二师,抗战期间曾是八路军第685团,南下苏鲁豫后最初属于第115师的教导第1旅,之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进入东北后,这支部队发展成了第16师,成为东野的重要主力师。按照东北野战军的编制,第16师应有12302人,但入关时实际兵力为13983人,超编约1700人。超编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步兵连中,平均每个步兵连人数超出40到50人,因此在东野的部队中,步兵连甚至有超过200人的情况。
第17师的前身是山东的第7师,后与第8师合并,原7师的部队成为第20旅,最终组成了第6纵队的第17师。这支部队被认为是东北野战军中攻坚能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头等主力师。按照编制,第17师应有12302人,实际兵力为13429人,超编兵力大约为1100人。
第18师的前身是山东的第8师,后与第7师合并,原8师部队变为第21旅,最终组成了第6纵队的第18师。该师的战斗力略逊于第17师。按编制,第18师应有12302人,入关时实际兵力为13800人,超编大约1500人。
除了这三支主力师外,补充进来的第4个师是东北的独立第6师。该师由3个独立团和1个地方团合编而成,升格为主力纵队野战师后,编制兵力应为12302人,入关时实际兵力为11063人。由于原本不是主力部队,因此该师的兵力尚未达到编制标准,战斗力在纵队中排在末位。
这些部队的总兵力为52275人,而第6纵队的总兵力达到63478人,这意味着纵队机关和直属队的兵力为11203人。纵队机关和直属队的编制兵力一般为6000人左右,然而第6纵队的直属队几乎是超编了一倍。
综上所述,第6纵队不仅仅是各主力师满员,甚至有些部队超编。可以说,这支纵队的兵力相当于关内两三个主力纵队的规模,甚至接近华北我军的一个兵团的兵力水平。
入关后,凭借如此强大的兵力,第6纵队必定能够在战场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天津解放后,东北我军启用了新的番号,第6纵队改为第43军,旗下的各师包括第127师、第128师、第129师和第156师。这支部队将在随后的南下作战中继续为胜利贡献力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