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为什么要迁都,其实都是不得已

这些政权的名字五花八门,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跟汉人共存。道理再简单不过:游牧民族人少,汉族人多,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政权终归是不稳定的。比如这些游牧民族政权里就有个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政权。在一次战役中,后赵的军队俘虏了一名汉族将领。后赵的皇帝就把这名将领12岁的儿子冉闵,收为自己的养孙。冉闵很讨老皇帝的喜欢,老皇帝也真把冉闵按亲孙子那样培养。但他忘了一点:12岁的孩子已经懂事了。冉闵长大成人以后,成了后赵的一员猛将,但毕竟民族隔阂还在,在权力争夺中他起兵造反,把皇帝的后代斩尽杀绝。而国内的汉人也纷纷响应,结果几十万羯族人被杀。很显然,这么大规模的暴乱哪是冉闵一个人的事?它体现的是整个胡汉民族的对立。

像这样的事,在五胡乱华时期是很常见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后来建立起的北魏才坚定地推行汉化政策。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远不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那么简单。往大了说这是个生存问题。因为北魏的鲜卑人就那么点人,汉人却是汪洋大海,不向汉文化靠拢,就可能重蹈后赵灭亡的覆辙;往小了说,也是个发展问题,毕竟谁也不想偏安一隅做个草头王,他还是想做大做强,名垂史册。

所以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任内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迁都。也就是从之前的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如果我们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洛阳在大同的正南,相距700多公里。今天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年可是个大工程。洛阳是什么地方?是过去东汉的首都,汉文化的核心地带。迁到这里,就意味着整个北魏鲜卑政权的气质都要发生重大改变。你看,北魏原来的国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当年还处在塞外的蛮荒之地。而洛阳早在汉朝就已经是上百万人口的城市了。这一迁都,相当于国家的首脑和办事机构都要迁到城里去。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鲜卑人能不能适应,还是个问题。

正因为如此,北魏的朝廷里很多文臣武将都抵制迁都。这就体现出孝文帝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了。他先是在朝堂上跟大家说要南征,用敲山震虎的方式驳斥了反对意见,展示了一定要南征的决心。在“假南征,真迁都”的计划开始以后,大军走到洛阳正赶上连阴雨。很多鲜卑贵族打起了退堂鼓。孝文帝抓住这个时机跟大家说:南征的计划已经发布出去了,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让人笑话?既然各位都不想继续南征,那我们就索性在洛阳定都吧。

就这样,本来有可能引发政治地震的迁都问题,就在孝文帝曲线救国的策略下被巧妙地解决了。随着首都的南迁,汉化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孝文帝带头把自己皇族的姓氏拓跋,改成了元,并且提倡尊孔子、说汉语,按照汉人的礼仪生活。像刚才说的,为什么洛阳龙门石窟佛像的衣着更像汉族的士大夫?因为这个石窟,就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修建的。除了这些形式上的改变,他还进一步取消了很多之前专门为鲜卑人设立的官职,有意导入了和中原王朝类似的官员品级制度。也就是说,在考察官员的时候尽量不以民族出身,而是以品行和政绩论。这就变相削弱了民族出身因素在北魏的影响。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