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

中國大陸

廣州越秀西湖花市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各地年節習俗相異。全國而言,過年的氣氛大多自臘八節就開始日益濃厚,至元宵節方結束,而在福州地區,過完正月廿九的拗九節,方才算做新春結束。

在中國大陸,農曆新年是一個法定假日,自除夕一直至正月初六(部分年份除夕不休假,正月初七補假);大中小學借農曆新年而放寒假,多自臘月十五放至正月十五。各地各行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會提前收工放假;至少在假日期間,普遍有工廠關門、市場停市、銀行停業、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和人民幣外匯市場停盤,如此一年一度大規模的停工停業也成為人民群眾諷刺中國崩潰論的題材[59];而另一些行業,如公安、消防、醫療、商業、物流、高精尖科研等則全年不放假,這些行業每年都能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和宣傳對象。在中國大陸,有過年團圓之習俗,在外之學生和勞工在工作地和家鄉往返,造成城市裏的外來人口同一時間大規模返鄉,形成旅客潮,即春運之主要組成部分,為交通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即使是實在不能回家的子女,也會在除夕夜向家裏報一聲平安,讓家人不至於在新春佳節擔心牽掛。中國大陸曾經出現過農曆新年大量電話阻塞全國通訊網絡的現象,而群發短信也曾成為「公害」;近年來隨着QQ和微信的日漸流行以及國家對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視頻拜年」、「網絡利市」逐漸成為拜年的主要方式:2017年農曆新年0點,微信平台一秒鐘即收發76萬個利市,而除夕全天的收發利市總數更高達142億個。[60]2018年農曆新年期間,微信平台收發消息達到2297億條,音視頻通話175億分鐘。[61]

自1980年代起,除夕夜觀看中國中央電視台農曆新年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習慣,並直播至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八度空間)、日本(Niconico、CCTV大富)、美國(美國中文電視)等地也會現場直播或實況錄播。各省電視台也會組織自己的農曆新年聯歡晚會,例如每年臘月廿四直播的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臘月廿九播出的遼寧衛視春晚以及大年初一播出的江蘇衛視春晚、北京衛視春晚;諸如嗶哩嗶哩等網絡平台也有農曆新年特別節目(「拜年祭」、「漢服春晚」等)。隨着中國經濟條件改善和觀眾對春晚節目的認同度下降,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或進行其他活動;而中國大陸其他關於農曆新年的節目和活動則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尤其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農曆新年特別活動,甚至反過來影響了農曆新年聯歡晚會。

中國宗教較多,尤其是融匯儒道釋諸教的民間信仰氛圍濃厚。農曆新年期間,各地佛寺會舉辦廟會;也有民眾自發到佛寺、道觀宮廟、文廟、教堂、清真寺以及祖先墳墓牌位、烈士紀念碑等處祈求新年平安。

中國各界也會發行各類紀念品以紀念農曆新年。每年農曆新年前,中國人民銀行會啟動農曆新年賀歲紀念幣、金銀紀念幣(例如2021年11月發行2022中國壬寅(虎)年金銀紀念幣)的兌換[62];各大商場和網絡平台也會發放各種優惠券以促進消費。

中國南北具體的年俗有較大差異,概括列舉如下。至於具體年俗,每省、每縣、每村以至每家都不完全相同。

漢族南方地區

除夕:吃年夜飯、圍爐火鍋、炸春卷、包蛋餃、吃潤餅。放利市包壓歲錢在枕頭下。

大年初一:祭拜天地眾神,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長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長的老人家家裏。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大年初二:在南方,廣東、港澳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餚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回娘家。

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娘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大年初四:娘家人來探望。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迎財神,「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開市。舞龍、舞獅。

大年初七:回娘家。

大年初八:祭孟子。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壽誕,廣府人、潮州人、閩南泉漳人和客家人會以隆重祭禮祭拜天公。

大年十四:四川川北地區有過蠐蟆節的習俗,持「蠐蟆燈」遊行,送走瘟神。

漢族北方地區

除夕:守歲,吃年夜飯,晚上和好餃子麵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準備,因為初一忌動刀。

大年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拜年團聚。

大年初三: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日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大年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日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日是「黑道日」,一般從農曆新年開始直到這一日才能掃家裏的垃圾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爲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日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

大年初六:開市。扭秧歌,踩高蹺。

大年初七:人勝節

大年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關於過農曆新年,在中國北方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小年)開始,有這樣的民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

港澳

香港利舞台「恭喜發財」

「 」,「招財進寶」的合書

農曆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門最重要的節日。港澳的電視台在除夕和正月首三日都會有慶祝新年的綜藝節目,例如無綫電視(TVB)在荃灣荃新天地舉辦大型賀歲節目及2013年在全球舉辦大型新春倒數節目《TVB新春黃金慶典》。1991年為迎接羊年的到來,香港、廣州、澳門三地的電視台在農曆年三十晚聯合直播跨年倒數節目《省港澳呈祥迎新歲》, 也曾在1992年送羊迎猴之際,TVB的《歡樂今宵》在農曆年廿九晚在新、港、京、台四地全程直播跨年倒數節目,並名為《靈猴獻瑞喜團圓》。1979年後每隔10年無綫電視及廣東電視台珠江頻道直播《羊城賀歲萬家歡》、港台電視轉播央視的農曆新年聯歡晚會、香港新春花車巡遊及香港賀歲煙花匯演。澳門跟隨香港同樣都有農曆新年花車巡遊匯演,於每年的正月初三舉行;澳門的農曆新年煙花表演更於2022年起由一場改為三場,於正月初三、正月初七及元宵節當天舉行。港澳不流行吃餃子,而只流行吃湯圓、年糕,但習俗和忌諱亦多不勝數,臚列如下:

年宵:香港政府舉辦的年宵市場在年廿四開始直到初一凌晨結束,分佈港九新界各地,以銅鑼灣維園規模最大,出售年花、風車、精品、小食,自1990年代末開始,年宵市場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產品,比如仿模古惑仔電影中打架用的吹氣摺椅、印有港幣鈔票的紙巾。近年更有許多年輕人競投年宵市場的攤位擺賣他們各式各樣的時髦創作和產品。澳門年宵市場由澳門特區官方市政署舉辦,自2008年起改於塔石廣場舉行,自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廿三日(部分日子為廿四日)起至正月初一日清晨二時結束[63]。

食品:傳統上,過年時要吃廣東年糕、蘿蔔糕、角仔、煎堆;一些家庭有吃湯丸習俗;傳統年盒放上瓜子、蓮子、各類糖果。飯菜常配上髮菜(發財)、蠔豉(好市)。

禁忌:「鞋」在粵語跟「骸」和嘆氣聲同音,「書」與「輸」同音,避免正月中選購;通勝意指通書,是查吉日的傳統曆法書,按俗要叫成「通勝」;香港人認為初一後理髮不祥,正月初一亦不宜洗髮,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動刀的傳統,因此過年前,理髮店門庭若市,部分會提高收費;封利市時,以「好事成雙,白事成單」的原則,利是的金額必須是雙數,而單數是白事時使用的數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懷有身孕、身有白事,亦不宜拜年;「死」、「慘」、「唉」及粗口等字眼屬於忌諱。如打破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新年期間亦不掃地、不倒垃圾,怕掃財富出門外。

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

廣東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廟宇燒香祈福

除夕:食團年飯,去廟宇上頭炷香。

大年初一:拜年、在廟宇上完頭炷香、香港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部分地方或城市更舉行煙火晚會。香港新界一些地方有吃盆菜、舞獅、祭祀活動。澳門舉行大金龍巡遊,由大三巴牌坊出發,途經議事亭前地等澳門歷史城區多座建築或其周邊,最後以媽閣廟前地或西灣湖廣場為終點,同時舉行多場社區巡演邀請本地、鄰近地區或海外表演隊伍演出[64]。

大年初二:香港新界鄉議局車公誕祈福、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大年初三:赤口,傳統上認為這日容易與人爭吵,不宜拜年。是日部份人會觀看賀歲賽馬,或到沙田車公廟祈福。澳門有農曆新年花車巡遊匯演及首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65][66]。

大年初四: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初七:澳門舉行第二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新界一些鄉村或澳門媽祖文化村有點燈賀添丁習俗。人們也會吃湯丸,象徵團圓,同樣亦是年貨回收和再造之黃金大良機。澳門舉行最後一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自2022年起,於澳門各區舉行的幻彩耀濠江活動裝飾或燈光藝術裝置的擺設,跨年延伸至元宵節當天結束[67]。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在農曆新年之際的裝飾(2016年新加坡)

馬來西亞萬達廣場於2024年的復古新春裝飾和年貨店鋪

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的華人眾多,亦有過春節之風俗。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年三十晚:吃團圓飯。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初七:人日、撈魚生是新馬一帶獨有的年菜。準備好食材後要站起來,用筷子拌勻魚片和其他配料,邊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初九:如果是福建閩南人後裔則有天公誕,在初八深夜後之初九子時,各家便開始祭祀。

十五:元宵節,也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撈柑)[68],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台灣

主條目:台灣新年

印尼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華裔社群每年都會熱鬧地歡慶農曆新年和元宵節,在山口洋元宵節有特殊風俗。

初七 : 食用七種不同青菜,混在一起炒,傳說能讓眼睛光明。

泰國

泰國華裔的新春文化與泰國文化相融合,正月初一泰國華人不會急着拜年,而是會遵循佛教傳統先行到寺廟行布施禮,為僧侶準備食物和甜品,放入他們的缽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平安。[69]

菲律賓

菲律賓華人的新春傳統保留華夏農曆新年習俗,但菲律賓當地華裔還會擺放「八大圓」,即用8種圓形生果製作的裝飾,寓意發財、圓滿。這8種圓形生果包括:菠蘿、桔、蘋果、葡萄、芒果、檸檬、西瓜和木瓜。[69]

加拿大

溫哥華唐人街到每年新春時候都成為了城市焦點。坐落在唐人街中的孫中山公園每年都承擔起了農曆新年、元宵燈會的任務,為當地華人展示精心設計,精美製作的花燈。在繁美的花燈下,遊客還可以品嘗到美味的傳統小食,例如:元宵、餃子和糖炒板栗;欣賞傳統戲曲、舞蹈、猜燈謎、闔家團聚等華夏新年習俗。唯一區別就是溫哥華的農曆新年沒有人放鞭炮。

加拿大聯邦政府從2017年起將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為官方節日「農曆新年」(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70]。

蘇里南

南美洲國家蘇里南,為美洲地區除了巴拿馬以外唯一將華人新年定為國定假日的國家,起因於18世紀大量廣東、福建人越洋到此國工作,契約期滿後留在此地,迄今已有逾7萬人的華人群落,而該國總人數僅55萬餘人(2017年)[71]。

2011年,蘇里南政府宣布該年的農曆新年為全國公共假日。2014年4月,蘇里南政府將農曆新年確定為全國永久公共節假日。2015年是蘇里南將農曆新年確定為法定節日後的首個農曆新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