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上的中国,码商有故事

码商群像

每个人都是城市生活的主角

能踢足球的烧烤架、玩出特效的彩虹圈、造型独特的棉花糖……乍一看,很像脑洞大开的主题展览,其实这些有趣的“小玩意”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生产于街边的小店,是一群码商老板们的拿手绝技。10月28—30日,首届天下码商大会把这群拥有绝活的“小商贩”聚集在一起,在福州朱紫坊打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码商集市。

会上,杭州的蔬菜姐杨帆和其他9名线下商家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码商。3年前,杨帆已是杭州一名蔬菜摊摊主,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剥茭白,忙活起一天的生意。卖菜过程中,找零是最让她头疼的问题。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她在摊位上挂出二维码,成了一名码商。随着二维码的频繁使用,她的信用不断累积,获得了一系列金融服务。2015年,她开始有贷款额度,从刚开始的1万元到现在接近10万元的贷款额度,多次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像杨帆这样的线下商家不胜枚举。来自克什米尔的宁燕是杭州一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外国留学生,他利用平时空闲时间销售起了家乡的克什米尔羊绒制品,在接受二维码支付后,这个老外也在中国成了一位码商。

码商集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红码商与消费者共享扫码交易的便捷高效。广州纸乎折也文化用品公司带来几十种纸质面具,每个售价从十几元到八九十元,摊位上一个支付二维码非常醒目。公司负责人梁玉珍说,现在做生意基本不用现金了,手机支付方便又放心。这两年生意也越做越顺,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山东省沂南县双堠镇村民支付宝,因为名字特别,开了一家小商店,被媒体发掘出来后在网上迅速蹿红,这次他也把日用小百货店开到码商集市上。

10月28—30日,首届天下码商大会把这群拥有绝活的“小商贩”聚集在一起,在福州朱紫坊打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码商集市。

在以往,支付宝为码商提供的多是一些金融、支付类型服务,但“码商说”平台让他们的经营故事、情感诉求被关注。“码商说”是支付宝在码商社区形态的新产品,也是行业内的首次尝试,商家登录支付宝,搜索“码商说”就能加入社区。来自青海化隆县的90后小伙马大吾代在“码商说”上传了自己做拉面的图,发文说,“我做拉面已经十几年了,有的拉面店现在用冲泡的汤料煮汤,但我还是要坚持做最正宗的味道。我拜师学艺学得做拉面的技巧,然后坚持亲手熬制汤料,做最好吃的拉面。”图文消息发出后,他在“码商说”累计收获了超过50万的点赞,成为一位网红拉面店主。青海省化隆县的县长听说后,专程到杭州参观他的拉面店,并邀请他到青海当地的“拉面联盟”分享经验。“每个码商都有不同的故事。他们的心酸与喜悦需要有载体去承载。正如“码商说”的口号,‘让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能被看见’。”“码商说”负责人张石轶说。

根据首届天下码商大会现场的数据调研显示,七成码商认为明年会比今年赚更多,31%的码商计划在一年内扩大经营规模,25%的外地码商计划5年内在经营所在的城市买房。“码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这个群体的活跃和繁荣也让中国经济更有活力,他们需要被关注、尊重和支持。”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会上说。在他看来,一个城市要让自己的商业更数字化,离不开码商,“这是最后也是最难的一块拼图”。

网商银行副行长金晓龙曾表示,“2018年是码商元年,千千万万码商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1亿码商背后的1亿家庭,涉及着3亿—4亿人的日常生活,是构建社会美好生活的主要群体。”

一张二维码

一个城市小微经济的测量计

2018年10月29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支付宝·天下码商发布的《码商:2018中国小微商家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码商覆盖各个年龄段的小微商家人群,其中30—39岁的经营者即80后码商,是这个群体的中坚力量,占比达50%。整体来看,男性码商占比相对较多,接近总人口的3/4。

虽然码商以摊位和小微店铺为主,但在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他们的运营主要集中在生活类消费行业,其中餐馆、零售、生鲜等行业店铺数量领先。来自不同区域的码商,也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福建码商爱开餐饮店,广东码商爱开便利店,浙江码商青睐服装,江苏码商爱卖生鲜。

2018年5月,支付宝和媒体等合作伙伴在成都共同发起“天下码商成长计划”,面向成都码商提供移动支付、贷款、理财、保险、信用、赊账进货等服务。

成都是全国首个“码商之城”。《报告》显示,成都码商最勤劳,从移动支付来看,早上7点出现第一个“小高峰”,中午更忙,傍晚6—7点最忙;成都的80后码商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更有冲劲儿和生意扩张意识,在支付宝上贷款的人数高于90后、70后、60后,且与“长辈们”拉开达20倍的差距,但在理财方面则没这么悬殊;除了移动支付,成都码商头脑活络,很多码商使用了贷款、保险、理财、赊账进货等服务。2018年5月18日,支付宝和媒体等合作伙伴在成都共同发起“天下码商成长计划”,面向成都码商提供移动支付、贷款、理财、保险、信用、赊账进货等服务。在过去一年里,成都码商数量翻了5倍,码商人数位于全国各省会城市的第一梯队。

码商时代是互联网支持实体经济的新阶段。成都电商协会秘书长徐震说,码商的活跃度就是小微经济的活跃度。成都作为全国首个“码商之城”,在互联网时代也将获得更好的机会。从个体发展来看,码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们融入数字化经济时代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以更简洁的方式融入其中。码商活跃度是一个城市小微经济活力的测量计。成都作为一个休闲城市、一个消费型城市,在码商进阶过程中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基础后,也将获得更多项目与机会,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

借由二维码,无数随处可见的小微经营者,守着自己的小小空间,通过悄然接入的数字化经营,服务全球数十亿人。

码商的崛起离不开政府、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支持。互联网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二维码收款手段,用数字化技术助力码商群体。以支付宝为例,收款码沉淀商家流水和信用等电子化数据,平台分析评估后即可提供“多收多赊”“多收多贷”“多收多保”等衍生服务,多方位助力码商群体。更有“你敢收,我敢赔”的钱款安全保障计划。这意味着线下的小微经营者只要一张二维码就拥有了数字时代的金融服务入场券。另一方面,码商们可以从“多收多贷”中获得网商银行提供的极速贷款服务,最高30万元。

广州是华南最大的“码商之城”。目前广州码商中有近150万人使用过 “多收多保”服务 (即线下商家只要使用支付宝收钱码收款就可免费获得门诊保险,收款越多保额越高,各种日常医疗的费用都能报销)。每天早上6点开始,广州码商就开始了忙碌,21—23点是他们领取“多收多保”的高峰时间,其中有广州码商最多报销了17次。广东的码商以从事零售和餐饮行业为主。年近花甲的张伯夫妇在广州开早餐店已经十几年了,几年前开始用支付宝二维码收钱还觉得心里有点不踏实,担心钱收不到,如今为了方便顾客扫码,特地在店里显眼位置多贴几张二维码。和张伯一样,越来越多的线下商家迅速拥抱互联网。

一张小小的二维码背后,也有着诸多的暖科技。例如“多收多保”现在已经实现了2分钟申请,1秒钟审核,2小时到账服务,在上线7个月的时间里,依靠20多人的团队,服务了数千万的码商。另外,AI技术对多收多保的贡献度已达50%以上,区块链理赔技术的加持,将审核时间缩短至1秒内,大大提升了对码商群体的服务效率。

码商力量

从“码上经营”到构建数字城市

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的地位十分重要。2018年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第十届陆家嘴论坛”时指出,截至2017年末,中国有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为小微企业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营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是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重要方面。

今年5月,在世界银行大会上,井贤栋向全世界分享中国码商如何通过一张二维码获得数字时代的金融服务时,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评价其是“科技推进普惠金融的典范”,真正改写行业格局。借由二维码,无数随处可见的小微经营者,守着自己的小小空间,通过悄然接入的数字化经营,服务全球数十亿人。

《报告》也强调,码商的崛起,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发展、数字化城市建设、信用社会完善都大有裨益。码商的数字化升级在提高小微经营者的经营效率和营业额的同时,也是发展数字城市亟须积累的海量数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助推力量之一。此外,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新型经营与商业手段不断涌现。比如码商日常经营数字化后,精准推送、会员积累、促销推广等依托互联网科技的多样化营销手段越来越容易,将更有效地吸引并积累客流。最后在社会各界全方位的助力下,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化体系不断完善,码商创业、融资、开拓市场将越来越容易,也将走向越来越广大的市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