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條目:拉脫維亞經濟
貨幣
編輯
於1993年6月28日發行拉特作為自己國家的貨幣。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
自然資源
編輯
有泥炭以及白雲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築材料。森林覆蓋率38%。
經濟簡史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脫維亞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是,由於原有的經濟基礎良好,因此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和發展。1980年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4倍,農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0%。1988年工農業生產總值為133.25億盧布,國民收入為72.88億盧布。1989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較去年分別增長2.1%和4.1%,為136.04億盧布和76億盧布。1990年拉脫維亞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蘇的1.2%,居全蘇第11位,是全蘇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拉脫維亞獨立後,摒棄了前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舊模式,改而實行向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政策。關於經濟改革的主要構想和內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徹底改革經濟結構,實現國營財產的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改變以國家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在經濟管理上,打破國家的壟斷,大力鼓勵和發展市場經營活動。歸結起來,拉脫維亞經濟改革主要是徹底改變前蘇聯那套僵化的經濟舊模式,最終建立起西歐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此,獨立以來,該國已頒布了關於改革財產權、實現私有化、開放價格等許多有關的法律和法令,並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實現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轉營的實際措施。例如,獨立以來它已基本開放了物價,價格由市場進行調節。拉脫維亞自從獨立以來經濟形勢嚴峻。特別是1992年「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1992年8月該國職工平均工資2000拉脫維亞盧布(約合2300俄羅斯盧布)。
經濟概況
編輯
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在波羅的海三國居首位,農業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時期,工業以耗金屬少的機器製造業著稱。主要生產電器、無線電、電子設備和醫療器械,並給原蘇聯其他共和國進行來料加工,成品返銷。畜牧業發達,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8%。獨立後,開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場經濟,發行本國貨幣,實行新的稅收政策和獨立預算。由於同原蘇聯各國的傳統貿易關係被破壞,能源和其他進口商品的供應遇到嚴重困難,一度導致生產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經濟才有所回升。從1991年起,拉脫維亞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服務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於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的失誤,1995年夏發生金融危機,全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波羅的海銀行宣布倒閉,使已出現的經濟回升勢頭受到一定影響。1995年12月新政府組成後,主張積極發展生產,並力主恢復與俄羅斯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的傳統經濟貿易聯繫。1996年國民經濟略有回升,國內生產總值達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
農業
編輯
1996年農業、畜牧業和林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7%。全國近1/3的人口住在農村、有17%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業以生產穀物、亞麻、甜菜、飼料和馬鈴薯為主。畜牧業主要是奶、肉兩用的養畜業、飼養牛和豬。養蜂業發達。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個家庭農業經濟單位,319個農業企業中已有79個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產387公斤奶,404公斤馬鈴薯,348公斤穀物。
工業
編輯
1996年工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7.8%。主要工業門類:電子產品、機器製造、食品、輕工、紡織、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旅遊
編輯
米耶斯都拉公園(里加的歷史中心)、里加古城、尤爾馬拉海濱、希古達和采西斯風景區、露天民俗博物館、隆達列宮、
阿爾達利斯啤酒廠(Aldaris)、萊依瑪巧克力廠(Laima)。
交通運輸
編輯
主條目:拉脫維亞交通
鐵路:總長2347千米,其中270千米電氣化鐵路。
公路:國家級公路線總長20227千米。 水運:內河航線全長350千米。主要海港有文茨皮爾斯、里加和利耶帕亞。
空運:有里加、文茨皮爾斯、利耶帕亞三個國際機場。拉有波羅的海航空公司、「拉特恰特」航空公司和「拉特帕斯」等三家航空公司。波羅的海航空公司(AIR BALTIC)創建於1995年,是拉唯一的國際航空公司,國家占99.8%股份。拉脫維亞國內主要以鐵路和海運為主。
當地交通:拉脫維亞公共運輸系統包括公交車、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每日5:30—00:30運營,部分線路22:30停運。上車購票,票價0.2拉特。行車線路不易掌握,車站和車上只標明起點和終點站。計程車空車亮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