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太阳系的边缘,来揭开一颗神秘天体的面纱——阋神星。它的发现不仅在天文学界引起了轰动,更让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03年10月21日,那一天,加州理工学院的一组天文学家在帕洛玛天文台进行常规的外太阳系观测时,捕捉到了一个微小而神秘的亮点。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点后来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呢?
起初,由于阋神星距离地球太远,移动速度极慢,计算机系统甚至将其当作了背景噪点,未曾引起重视。然而,这些科学家们的细心观察最终让他们发现了这个小亮点的真正身份。2005年1月5日,迈克·布朗、查德·特鲁希略和大卫·拉比诺维茨仔细复查了之前的观测数据,终于确认了这个神秘天体的存在,并且给它起了个临时名字——“西娜”,灵感来源于一部电视剧中的角色。后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为2003 UB313,听起来是不是专业又有些难以记住?
那么,阋神星到底是怎样的一颗天体呢?截至2022年,它被认定为质量最大的矮行星,甚至比冥王星的质量大了约27%。从直径来看,阋神星的直径为2,326±12公里,略小于冥王星。想象一下,它离太阳的距离有多远,平均大约68个天文单位,太阳光到达它的表面需要九个多小时,真是遥不可及啊!
而且,阋神星的表面环境极其寒冷,温度在-217摄氏度到-243摄氏度之间,这样的环境使得生命在这里几乎不可能存在。根据科学家的推测,阋神星的外表呈灰色,可能由含氮的冰和冰冻甲烷混合构成。此外,阋神星还有一颗卫星,名为迪丝诺美亚,或称阋卫一。科学家们在2005年9月发现了这颗卫星,并为它起了个昵称——Gabriella,仿佛给阋神星找了个小伙伴。阋卫一的质量比阋神星小得多,围绕阋神星公转一圈需要大约16天。
阋神星的发现引发了天文学界的一场大讨论,讨论的核心是行星的定义。在阋神星被发现之前,冥王星虽然因柯伊伯带其他天体的发现而地位不稳,但仍然被视为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然而,阋神星的出现让这一切变得复杂。2005年,科学家通过观察阋卫一,得出阋神星的质量比冥王星还要大,这让科学界陷入了困惑:难道阋神星也应该被视为一颗行星?
为了厘清这一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8月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重新定义了行星的标准。根据新定义,行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必须绕着恒星运行;其次,质量需足够大,以至于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形成球形;最后,还需能够清理其轨道周围的区域,不让其他相似大小的天体存在。你看,这样一来,冥王星就有些尴尬了,因为它的轨道与海王星相交,无法满足第三个条件,因此被“开除”出了行星的行列,降级为矮行星。而阋神星也因同样原因,被归入矮行星的范畴。
从此,太阳系的行星数量从九颗变成了八颗。阋神星的发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改变了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天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科学家们总是能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新的惊喜,让我们意识到未知的世界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探索。
亲爱的读者们,阋神星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这段探索之旅很有趣,请不要吝惜你的点赞与关注哦!愿每一个点赞和关注都能为你带来好运与财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