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上午,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苏州南站(位于吴江汾湖高新区)同步启用,从此,吴江进入高铁时代。
苏州南站
国内首个“米”字架构
2020年6月5日,沪苏湖高铁正式开建。2023年1月18日,铁路沿线重要枢纽苏州南站的配套工程开始建设;10月21日,围绕苏州南站配套的集疏运系统开建。由长三角投资发展(江苏)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配套工程和集疏运系统,成为沿线最与众不同的一个枢纽节点。说其与众不同,是因为苏州南站位于汾湖高新区三白荡、元鹤荡所拥半岛区域,三面环水,工程建设相对复杂。同时,站房与综合体共建,整体呈六边形,即除了站房,还建有酒店、公寓、商业综合体等。此外,有4条轨道交通线路在此交会,分别为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水乡旅游线城际和苏州轨道交通10号线,4条线路呈现出“米”字形架构,在国内尚属首个。
难以忘却的建设经历
对于高铁建设者来说,每个人都有难以忘却的经历,长三角公司的王雨青、徐有国就是其中的两位。由于分别负责“六边型综合体”和集疏运系统工程,数百个日日夜夜,他们都崩紧工作之弦,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集疏运系统
“两条高铁在一个站点中心十字交叉、整个工程都是立体施工,其中水乡线和轨交10号线属于预埋工程,因结构不可分割,交叉施工密集。”王雨青说,在参建单位多、交叉施工作业难度大的情况下,长三角公司与其他相关单位一起,成立了“先锋共融苏州南”党建联盟,将不同参建主体纳入同一个“红色朋友圈”,为高铁南站如期启用、沪苏湖高铁如期通车奠定了基础。
在苏州南站建设的同时,集疏运系统建设也不能小觑。徐有国介绍,集疏运系统最大的难度在于项目需上跨吴江大道、常嘉高速,两次下穿沪苏湖铁路,三次跨越航道,加上高压燃气管以及众多高压线影响,施工难度相当大。对此,施工前都要对每次穿跨越做好方案并反复论证。其中上跨吴江大道箱梁吊装施工为避开繁忙运输时间,采用夜间半封闭施工,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为了加快进程,工地时常24小时不停工,上千名工人日夜奋战,他们战高温、斗严寒,台风暴雨过后立马投入“战斗”。
在苏州南站启用的同时,集疏运系统东南北三个方向的通道南北两个已经具备开通条件,南向连通318国道,北向连通吴江大道。
驶向未来的快速通道
如今,从汾湖高新区到上海虹桥只需要18分钟,飞驰的高铁“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和谐号列车经过汾湖
而苏州南站及其集疏运系统建设的意义,不单单在于综合枢纽本身。2022年10月底,吴江发布的苏州南站科创新城规划中提及,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汾湖高新区,以苏州南站建设为契机,启动高铁新城建设,并将之纳入到示范区“一厅三片”的重要框架中,以建设“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为总体目标,围绕“环三白荡国际创新活力湖区”,重点打造“高铁水乡创新片”“莘塔未来智谷片”和“北厍创智宜居小镇片”三大城镇组团,形成城水共生、蓝绿交融的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空间布局,建设展现枢纽经济特征、集聚文教科创产业、现代风尚与人文生态相融的高铁科创新城,打造一体化示范区内最主要的对外交通门户。这是苏州南站及集疏运系统的价值,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随着沪苏湖的开通,吴江与长三角及其他经济区的连接将更加紧密,吴江已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改善了吴江乃至苏州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经一站、赏一城、美一路,苏州南站还使附近保留的村庄直接受益,支撑起包括杨文头在内的更多村庄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韦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