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谔的意思、鲠谔的详细解释

鲠谔的意思、鲠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鲠谔的解释刚直敢言。《新唐书·岑文本虞世南等传赞》:“ 文本 才猷, 世南 鯁諤。”

词语分解鲠的解释 鲠 (鯁) ě 鱼骨: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鱼骨卡在嗓子里。 直:骨鲠。鲠直(同“梗直”、“耿直”)。鲠言。 笔画数:; 部首:鱼; 笔顺编号: 谔的解释 谔 (諤) è 正直的说话:謇谔。忠谔。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鲠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正直敢言、不畏权势的品格。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源与结构

鲠:本义指鱼骨,引申为“骨鲠在喉”,比喻心中有不平之事,不吐不快,强调正直、刚直。《说文解字》释为“鱼骨也”。

谔:指言语正直,直言争辩的样子。《广韵》释为“正直之言”。

组合义:“鲠谔”二字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人因秉持正直而敢于说出逆耳忠言的状态,核心在于正直敢言、不避忌讳。

二、核心释义

形容人刚直敢言:指人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或批评,即使面对权贵或可能招致不满也无所畏惧。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正直敢言”。

形容言论忠直切直:指所说的话本身是正直、坦率、切中要害的,往往逆耳但利于行。如《辞源》释为“直言”。

三、文化内涵与用法

褒义词:“鲠谔”是典型的褒义词,用于赞扬那些具有风骨、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臣义士或正直之士。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士人“忠”、“直”品格的推崇。

常与“之风”、“之士”连用:如“鲠谔之风”(指刚直敢言的风气)、“鲠谔之士”(指刚直敢言的人)。《后汉书·陈蕃传》中赞陈蕃等人有“鲠谔之节”。

近义词:骨鲠、刚直、忠谠、謇谔。

反义词:阿谀、谄媚、曲从。

四、古籍例证

《后汉书·李云传》:“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移副三府…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云…时弘农五官掾杜众伤云以忠谏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帝愈怒,遂并下廷尉…朝廷鲠谔之士多非之。”(此段描述了李云因鲠谔直言获罪,杜众亦因同情其鲠谔而求同死,朝中正直之士对此多有非议。)

《宋史·刘安世传》:“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帝或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论者谓其有‘鲠谔之风’。”(此段生动刻画了刘安世作为“殿上虎”的鲠谔形象。)

“鲠谔”一词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刚直敢言”精神,它不仅是个人品格的高尚体现,也是维系社会公正、促进政治清明的重要力量。其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忠臣义士的褒扬,现代语境中虽不常用,但在形容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时仍具表现力。

参考来源:

《说文解字》(许慎)

《广韵》(陈彭年等)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辞源》(商务印书馆)

《后汉书》(范晔)

《宋史》(脱脱等)

网络扩展解释“鲠谔”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ěng è,主要用于形容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性格或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指“刚直敢言”,即性格正直,敢于说真话,不畏惧权威。例如《新唐书·岑文本虞世南等传赞》中提到:“世南鯁諤”,即赞扬虞世南直言不讳的品格()。

拆字分析

鲠(gěng):原指鱼骨,引申为“正直、刚强”,如“骨鲠在喉”比喻心中有话不吐不快。

谔(è):直言、正言,常与“謇”连用为“謇谔”,强调直言的勇气。

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如《新唐书》等史书,用于描述忠臣、贤士敢于进谏的品质。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

相关成语与诗句

成语:如“侃侃谔谔”形容人直言争辩的样子()。

诗句:宋代诗人王十朋曾写“危论鲠谔能回天”,形容直言不讳的谏议可力挽狂澜。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新唐书》《宋史》等文献(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