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不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韩愈和柳宗元都是中唐时期的人物,并且一起发动了“韩柳古文运动”,成功改变了当时的文体和文风。 李白除了诗歌之外,并非没有写过文章,就像其著名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历来被人称颂。

但是,这篇文章是“骈文”,也是初唐、盛唐时期非常流行的体裁。 这种文风是继承自六朝时期的四六骈文的,虽然在优秀的作者笔下,骈文还是散文只不过是形式的问题,内容依然非常精彩,但架不住平庸的作者更多,就拉低了对于“骈文”的整体评价。

很多作者过分地注重形式的华美,语言的绚烂,写出来的作品非常空洞,就是一堆华而不实的文字垃圾而已。 这样的文风对社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文风的孱弱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气格,使得奢靡之风盛行。

韩愈、柳宗元所践行的就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风,摒弃了华而不实的骈俪色彩,注重文章内容的实质性。 并不是说“骈文”不好,而是通过用文风变革的方式,让文人变得务实起来。

所以苏轼才会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同样的,“宋六家”也有和韩柳相似的遭遇,他们一同掀起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的这次文体革新主要反对的是“太学体”文风,即故意把文章写得艰涩难懂,美其名曰“古意盎然”。

而有趣的是,“太学体”正是反对骈俪文风的“西昆体”而出现的,但显然矫枉过正了。

关于“太学体”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故事。

欧阳修在负责编纂《新唐书》的时候,见到前辈宋祁在一些措辞上犯了“太学体”的毛病,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委婉地提醒他。

有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公署的大门上写了八个大字:

宵寐非祯,札闼洪休。

宋祁端详了半天,说这不就是“夜梦不详,题门大吉”的意思吗,怎么写成这种让人看不懂的风格。

欧阳修说,这正是模仿您将“迅雷不及掩耳”写作“震霆无暇掩聪”。

欧阳修是这六个人当中的前辈,三苏、曾巩、王安石等要么是他提拔的人才,要么就是他的学生,这一次“古文革新”运动实际上是由欧阳修和这一批得力后辈一同发动的。

所以,这八个人都有改革文体、变革时风的经历,在文坛上都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这对明代当时的文风变革有借鉴意义。 明代的文风流于“模拟”,尤其钟爱拟古,前后七子甚至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使得文风变得越来越机械。

唐顺之、茅坤等“唐宋派”就是反对这种拟古风气的,他们更倾向于“文道合一”,有点类似韩柳的“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也主张写文章应该直抒胸臆,反对过于古朴晦涩的文风。

这种观点很有价值,虽然他们自己做得并不是特别出色,但却影响了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发展。 从选拔的标准和过程来说,“唐宋八大家”还是名副其实的。

需要看到,散文体裁只是选拔的文体标准,但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对于文风变革的影响,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得其所处时代的文学风貌变得健康向上。

在这一点上,李白极具个人情怀的创作风格,单从社会贡献上来说也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