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

瘧疾2025年1月28日

病原體

瘧疾是一種可致命的嚴重疾病,由瘧原蟲屬的寄生蟲引致,包括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卵狀瘧原蟲、間日瘧原蟲及諾氏瘧原蟲。這種疾病常見於氣候溫暖的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病徵

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疲倦、咳嗽、嘔吐、腹瀉及肚痛等症狀。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血液循環系統衰竭、器官衰竭(如腎臟衰竭)及昏迷。如未能及早醫治,可引致死亡。

傳播途徑

瘧疾是由受感染的雌性瘧蚊(又稱按蚊)傳播的疾病。雌性瘧蚊叮咬了瘧疾患者後,蚊子會受到感染,並在叮咬另一人時把瘧疾傳播開去。瘧疾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卻可透過輸入受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器官移植或共用刺針或針筒傳播。瘧疾亦可於懷孕或生產時由母親傳染胎兒或初生嬰兒。

潛伏期

潛伏期因應不同的致病瘧原蟲種類而有所不同,通常在被受感染的瘧蚊叮咬7至30天後,病徵就會出現,但潛伏期可達數月或更長。

治理方法

現時的藥物可有效治療瘧疾,但及早確診和治療對徹底治癒瘧疾尤為重要。醫生會處方抗瘧疾藥物和其他支援性治療,患者須根據醫生的吩咐完成整個抗瘧疾藥物的療程,以確保將體內的瘧原蟲徹底根除。

預防方法

預防被蚊子叮咬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 (DEET) 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孕婦及6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的預防措施:

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預防蚊子繁殖

防止積水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

避免使用花盆底盤

緊蓋貯水器皿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

避免蚊蟲滋生

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

有關更多防治蚊子滋生的資料,請瀏覽食物環境衞生署網頁:https://www.fehd.gov.hk/tc_chi/pestcontrol/handbook_prev_mos_breeding.html

出外旅遊須知

兒童如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國家或地區而有機會被蚊叮咬,兩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使用濃度上限為30%的避蚊胺。關於使用昆蟲驅避劑的詳情和須注意的要點,請參閱「使用昆蟲驅避劑的注意事項」。

如須前往瘧疾流行的地區,應在出發前最少6個星期諮詢醫生的意見,以便採取預防措施及於需要時獲取預防瘧疾的藥物。醫生處方此類藥物時會考慮多個(包括並不限於以下)因素:行程安排、旅遊時間、活動類別、個人身體狀況等。如果決定服用預防瘧疾的藥物,旅客應依從醫生的指示,在出發前開始服用,在旅程中繼續服用,直至離開該地區後一段時間為止。

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氯菊酯(一種殺蟲劑)。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如感到不適,應盡早求醫。

有關預防瘧疾的疫苗,世界衞生組織只建議為瘧疾流行地區的兒童接種,不建議成人接種。疫苗亦不適用於前往瘧疾流行地區的旅客,他們應使用預防藥物和採取防蚊措施來預防感染。因此,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時刻注意環境衞生、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是預防瘧疾的最有效方法。

婦女如在懷孕期間感染瘧疾,可能對孕婦和胎兒構成不良影響。故此,如非必要,孕婦應盡量避免前往瘧疾流行的地區。

如在外遊期間或回港後出現瘧疾症狀,應立即求診,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求診者可能須要進行緊急血液測試,並須盡快接受治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