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到让人类放弃捕食,甚至望而却步,麝雉做到了

麝雉的中英文名都侧重描述“臭”,拉丁学名则精辟地概括出它拉风的样貌。麝雉拉丁学名hoazin,直译就是“有披肩发的鸟”。的确,麝雉无论是发型还是身型,辨识度都相当高。

它们的头很小,头顶上时刻都竖立着几根黄黑色的毛发,蓝色的脸上镶嵌着红色的眼睛,喙占据了面庞的很大一部分,嘴巴里还有锯齿。

长长的脖子前方为金黄色的羽毛,后方则为黄黑相间的“披肩发”,身长大约65厘米,体重不到1公斤。

或许因为麝雉的长相过于奇特,人们给了它“世界上最怪异的鸟类之一”的名号。

虽然臭味挡住了捕食者,但挡不住研究者对它的好奇心,他们一方面对麝雉为什么臭感兴趣;另一方面,则对麝雉的祖先进行猜测,一度认为它们与恐龙密切相关,身上甚至有其直接“印迹”。

事实上,麝雉之所以臭,研究者已经搞清楚了原因。

麝雉作为吃素的鸟,平常就在亚马逊流域的沼泽和森林中以花、果、叶维系生命(叶子约占8成,花朵和果子各占1成),所以人们最先将臭的来源锁定到了食物上,但后来发现消化才是臭味的根源。

麝雉有个与众不同的嗉囊,虽然大部分鸟类都有嗉囊,用来暂存食物,食物在此经过浸润和软化后,才进入胃部,但是麝雉的嗉囊有些特殊,它不仅要储存食物,还得担负起消化的重任。

也就是说,麝雉的嗉囊里充满了细菌和酶,用来消化植物纤维。

而且麝雉每次饱食一顿后,需要用大约两天的时间消化食物,这两天里,它们几乎不怎么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是5只到10只一堆,趴在树上“聚众”消化。

麝雉嗉囊中的植物在消化、发酵的过程中,会持续散发出奇特的臭味,并且越来越浓郁。

一只麝雉发出的味道就已经很“上头”了,更别提一堆麝雉共同散味儿了。

可想而知,那种弥散开来的臭味,除了麝雉自己,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余动物都很嫌弃,只想远离、不想靠近。

说完了臭味,我们来说麝雉和恐龙的关系。

其实,激发人们产生这种联想的,是麝雉幼鸟翅膀上的小爪子。

麝雉虽然是鸟,但是飞翔的水平远不如游泳的本领,所以在遇到危险时,常会选择跳水保命,也是因此,它们多把巢筑在水边。

小麝雉从出生到10周左右,也都生活在巢中,这期间的它们非常弱小,不会飞、身上也没羽毛,但是却与成年麝雉一样善于游泳,这也成为了幼鸟唯一的自保方法。

通常情况下,成年麝雉会在巢的附近保护小麝雉,一旦有捕猎者靠近,它们会靠叫声吸引捕猎者的注意,小麝雉就能借机躲藏。

但是偶尔还是会遇上麝雉父母双双外出觅食的时候,此时的小麝雉就失去了全部保护,猴子、蛇、鹰也会抓住时机袭击小麝雉。

迫不得已的时刻,小麝雉便会从巢中跃下,扎进水中,直到危险解除,才开启回巢之路。

但是跳下来容易,爬上去可没那么简单,这时候就轮到小麝雉翅膀上的小爪子起作用了。

依靠着两个小爪,借着树枝、树杈、藤蔓,小麝雉往往都能顺利地爬回巢穴。等到小麝雉10周大,它们就能独自飞行了,而翅膀上的小爪子也会随之消失。

虽然麝雉的小爪子很容易让人想到恐龙的前爪,但是研究者发现幼年麝雉的前爪并非原始性状,而是适应的结果。

它们只是为了能够在跳入水中躲避危险后,抓着树木枝干或藤蔓爬回巢穴演化出的适应性特征。

虽然气味儿不招人喜欢,不过话又说回来,麝雉这种“臭烘烘”的鸟,幼年时能靠“小爪子”自保,成年后又因为臭避免了不少猎食者的捕食,很难说不是一种生存之道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