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出画面感·描写顺序

“我来到自习室,里面桌椅狼藉、书本交错”是引题,可以上接前文——我之前在别处,点出主角、地点,并交代了一下自习室的概况;“左手边,窗上的玻璃静静地映着泛白的天空”是第一个情景,从左手边开始写,并点出了时间;“顺着浅浅的光,能看见窗边有几个熬了一宿的学生趴着睡得正香”是第二个情景,前半句承接“泛白的天空”,后半句点出这是一个24小时自习室,并进一步强调,现在的时间是清晨;“中间没什么人,一直到右手边的最远端,那里有个黑黑的门洞”是第三个情景,“没什么人”承接前面的学生;“中间”和“右手边”承接前面的“左手边”;在之前虽没有“最近端”,但是“最远端”其实承接的是主角所站立的位置;这情景后1/3的话,是已经准备引出下一个情节了;“保洁阿姨”这一句是出题,如果是一篇小说,下面保洁阿姨就要开始表演了。

三、该模式如何操作

为了方便大家套用,在这一节我讲一下如何操作“一引一出,环环相扣”的描写模式进行写作。

描写的第一句是引题,一般要点出人物、时间、地点,并勾连前文;中间是一系列结构相同的情景。情景句的前半部分描写上一个情景的结果,后半部分描写本情景的细节;最后一句是出题,在勾连最后一个情景之外,引出下一个环节的人,由这个人开始下一段剧情。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上面进行操作,只是完成了最机械的模仿。实际写作中,为了达到更加顺畅的效果,这个模式可能会出现一下变化:

因为时间、地点、人物显而易见,这些因素在引题中省略;各个环节之间不一定是以句号分割;中间的任意一个情景转化为一句概括,例如上一节例子中的“中间没什么人,一直到右手边的最远端”,就有概括的意味;描写不是越细越好,其最大的作用是引出出题环节中的那个“人”;描写还有别的作用,如点出人物的性格等等,千万不要为了描写而描写;参照模式模仿是第一步,最好是多次模仿之后,“环环相扣”的想法深入骨髓,而突破本节所说的机械结构。

四、示例分析

下面引用一个小说中的一段,在这段之前,主角小男孩偷了一包衣服逃进了一个茶铺的后厨;在这段之后,小男孩生吃白面,呛着了。下面是这段描写:

深吸了几口气压下奔马般的心跳,将偷来的衣物小心包好,小男孩这才有空打量四周。这是一间清苦人家的厨房,中间有两个灶台,一侧是齐腰高的木架,零星摆着数个陶制的茶具,另一侧则立着大小不一两个缸,大缸敞着口,里面盛的是清水,小缸则被盖着,掀开了看,半缸白面映入眼帘。

1.第一句是引题,因为时间显而易见,省略了。其中:

“深吸了几口气压下奔马般的心跳“承接前面的逃跑;

“将偷来的衣物小心包好“承接前文的偷衣;

先写动作,将主语放在后面,更能体现出小男孩跑得紧张,承接“这才有空“四个字;

2.“这是一间清苦人家的厨房,中间有两个灶台“是第一个情景,前半句承接“打量四周”,后半句强调这里是个厨房;

3.“一侧是齐腰高的木架,零星摆着数个陶制的茶具“是第二个情景,“一侧”承接前句“中间”,后面点出厨房主人的营生;

4.“另一侧则立着大小不一两个缸,大缸敞着口,里面盛的是清水,小缸则被盖着,掀开了看,半缸白面映入眼帘“是出题。

在这里,”另一侧“承接前文”一侧“,水和面都跟下面要写的情节有关。

大缸盛水、小缸装面,是农家厨房的细节;

一敞口、一盖着,避免了重复;面一般精贵些,所以面是盖着的;

面自然是为了下一个情节而写,点出小男孩是饿极了;

急吃白面一般会呛着,如果没有水,就把厨房主人引来了,所以这里必须还要安排一缸水。

五、总结

综上,本文主要讲述了写出画面感的最优描写顺序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最简单的操作,最后引用了一段小说中的描写对照这个模式进行分析。

具体到更为复杂的小说场景,如何更好的决定这个模式“情景1→情景2→情景N”的出场顺序?例如第二节自习室例子中,为何先从左侧写、第四节的例子中为何先写灶台?那就得等我下周末再来自习室,仔细的说与各位看官老爷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