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故乡沦为瓦砾场的汉献帝,心中悲怆难抑,麾下将领同样孤立无助,局势骤然紧绷。董承暗中筹划之下,曹操进入汉献帝视线,加之徐晃力劝杨奉归顺曹操,杨奉点头,终使曹操得见汉献帝。
建安二年,曹操假借保障粮草之名,护汉献帝迁都许县。杨奉与韩暹见状变卦,欲中途夺回皇帝。然曹操早有戒备,重创二人兵马,致其败逃东向,徐晃则趁机归顺曹操,开启征战四方之旅。
投身曹操麾下后,徐晃深得曹操赏识,因他劝降杨奉之事早已传入曹操耳中。曹操对徐晃颇为器重,不仅赐予兵马,还令其征战四方,攻城略地。随后,徐晃助曹操击败吕布,降其爪牙,再与史涣共战河内,斩眭固于该地。
徐晃刚在工作上初见成效,刘备便诈称助曹操征袁术,携兵马财物潜逃,沿途高举反旗。此时袁绍已战书至,率军逼近。曹操腹背受敌,依郭嘉之策,先率军平定了背叛的刘备。
随着刘备势力的颓败,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官渡之战,拉开了它那波澜壮阔的序幕。
建安五年春二月,袁绍统率雄师十万,欲渡黄河,遣淳于琼、颜良等骁将攻取白马要地。时隔两月,曹操挥师解白马之厄,纳荀攸之策,行分兵诱敌、明修栈道之计,先诱敌至延津,复佯装渡河袭袁后,突袭颜良。袁绍中计分兵,谋士沮授见状急谏,言颜良性烈无谋,不宜独任,然袁绍未纳忠言。
此刻,曹操依荀攸之策再行布局,命曹军卸鞍放马,沿途散落辎重。袁军果然上当,纷纷争抢,场面顿陷喧嚣。曹操随即指挥数百精兵,向数千袁军发起了迅猛的突袭。
刘备奔回袁绍营地后,随即被袁绍调遣至汝南。鉴于袁氏在汝南的显赫声望,源自其家族根源,刘备依托袁家威名,在汝南掀起波澜,纠集叛军。汝南地处曹军腹地,曹操无奈,只得亲率徐晃等人征讨,斩祝臂以平乱。
建安五年秋九月,战局愈发胶着,曹操于战场上难觅胜机,唯守势可持。时袁绍辎重大军抵官渡,荀攸献计于操:“韩猛押粮将至,其人勇猛却骄狂,此时出击必胜。”操虑身先士卒非计,遂依攸言,遣徐晃与史涣领数千骑突袭,大败韩猛,焚其粮草。
建安九年二月,袁绍逝世后,其子袁谭与袁尚因继承权之争骤起阋墙。曹操洞悉此乃攻取冀州、一统河北之良机,遂亲率大军进发。冀州易阳令韩范先是佯装归顺,旋即便举兵反叛,固守城池。
曹操闻讯,即遣徐晃前往应对韩范。徐晃抵达后,见韩范据守坚城,难以速克。他便修书一封,附箭射入城中,详陈利弊,力劝韩范归降为上。韩范思索后,觉徐晃言之有理,袁氏已衰,曹操正盛,降曹或可享安乐。遂定计全城归顺。
随后,徐晃紧随曹操脚步,围剿袁氏余孽,先是巧设埋伏,轻松攻克毛城,继而在南皮重创袁谭,致其毙命,未及喘息,徐晃即刻奔赴平原,平定叛乱。
在建安十二年之际,曹操踏上了征讨乌桓的壮阔征程,徐晃紧随其后,自白狼山奋勇前行,直至直面蹋顿,终将袁氏余孽斩草除根,荡涤一清。
荆州归顺后,徐晃驻军樊城。不久,赤壁战火燃起,周瑜统帅孙刘大军大败曹操,此役让曹操南征之路暂受阻。战后,徐晃接连平定中庐等地,再与满宠赴汉津迎击关羽,旋即奔赴江陵,与曹仁并肩御敌周瑜。
建安十五年之际,徐晃协同夏侯渊出征太原,平定了那里的叛乱,他们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叛军二十多处营地,并亲自捕获了首领商曜,最终将其处以斩首之刑。
建安十六年,韩遂携手马超,联合关西数将,集结十余万众于潼关,共御曹操。鉴于徐晃祖籍河东,且与潼关毗邻,曹操遂命其驻守河东汾阴。并特许徐晃两日假期,归乡探亲祭祖。
曹操听后道,此重任便托付于你了,兄长。他赐予徐晃四千精兵,并命朱灵同行,二人自蒲阪津横渡黄河。甫一抵达,夜贼欲趁暗偷袭,虽人数多千余,却非徐晃与朱灵二将之敌,败退而去。徐晃随即于河畔扎营。
在闰八之际,徐晃等人前来策应,曹操安然自蒲阪津渡过黄河。渡河后,他未急于与韩遂、马超交锋,依谋士贾诩之策,施离间计于二人间,终破关中防线,迫使马超、韩遂狼狈遁入凉州。
刘备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皆致力于对抗曹操,不是在策划阻挠曹操的计谋中,就是在前往实施这些计划的路上。因此,曹操防范他,实属徒劳无功。
建安二十三年春,刘备统帅雄师挺进汉中,四月抵达阳平关下。彼时,夏侯渊携张郃、徐晃驻守该地。刘备遣猛将陈式率兵欲断魏军补给,途经马鸣阁道,却遭徐晃伏击,蜀军惨败,哀号着坠崖而亡。
曹操闻徐晃令敌军遁入山林,大为振奋,对徐晃赞誉有加,并赐其军权符节,令其坚守马鸣阁道,阻刘备攻汉中之谋。未料刘备怒而焚魏军城防,夏侯渊救火修鹿角时,蜀将突袭,取其首级。曹操遂亲赴汉中,率残部撤退。
建安二十四年夏六月,刘备于汉中稳固基业后,欲续行北伐之志。曹操见刘备雄心勃勃,决意对抗,遂调集兵力至中原。此时,荆州守将关羽瞅准契机,命麋芳守江陵,博士仁守公安,自率精兵北上攻襄樊。
彼时,樊城由曹仁坐镇指挥,而襄阳则由吕常把守。曹操增援曹仁,遣于禁与庞德前往,二人被曹仁部署于城北低洼之地。同时,徐晃屯兵宛城,蓄势待发,以备随时策应曹仁,共御关羽。
曹仁未曾预料,八月之秋,雨季绵长,大雨倾盆连绵数十日,霎时山崩地裂,汉水汹涌澎湃,天灾之威,非人力所能及。加之地势低陷,于禁统领的七军迅速被洪水吞噬,损失惨重。
然而,关羽仿佛早有筹划,引领蜀军乘战船猛击樊城之北,魏将庞德英勇抵抗却不幸捐躯,于禁兵败遭擒。关羽乘胜追击,包围樊城与襄阳。蜀军士气如虹,众多魏州刺史或降或应。正当众人以为关羽必胜之际,战局忽生变故。
曹操的根据地许都紧邻荆州,这让他一度考虑迁都避敌。然而,司马懿与蒋济力劝之下,他意识到迁都非长久之计,决定故技重施,试图离间孙刘,同时派遣徐晃增援曹仁。
徐晃麾下多为新兵,难以匹敌关羽麾下士气高昂之士,曹操遂命徐晃至前线勿急,待后援兵马集齐再共击之。徐晃抵樊城北,按兵不动,遵曹操之命,却暗率部绕敌后掘沟设伏,佯作断郾城后路状,蜀军果然中计,焚营夜遁。
蜀军撤离后,徐晃迅速占领郾城,于城池两侧设立营地,步步紧逼前方的蜀汉军队,直至距关羽被围之地约十米远处,按兵不动,静候战机。
此时,东吴方面出乎意料地提供了一个契机,正值这一关键时刻。
东吴大将吕蒙对关羽早有不满,趁关羽北伐之际,他假称病重返回,与孙权密谋。计划趁关羽主力北移,偷袭荆州。同时,东吴为向曹操示好邀功,先书信一封,言明将助其解樊城之困,并恳请曹操保密。
曹操接信后,与群臣深入讨论。谋士董昭提出,此事不宜隐秘,因一旦关羽得悉,若撤军,樊城之困即刻得解;若不退,亦能挫其锐气,提振我军士气,公开显然更有裨益。
董承言罢,曹操颔首赞许,旋即遣使携孙权密函星夜疾驰至徐晃处,令其广为复制,射向关羽营地。魏军闻讯,士气大振,守备愈坚;而关羽得信,迟疑不决,军心渐散。曹操见状,又遣十二部兵马,皆由徐晃统率,进军偃城。
士兵齐聚后,徐晃与关羽的对决正式拉开序幕。徐晃巧施妙计,扬言攻头屯以惑敌,实则暗中突袭四冢。闻四冢危急,关羽即刻亲率五千步兵,疾驰前线迎击。
颇富戏剧性的是,战前关羽与徐晃远距离交谈甚欢。作为同乡,他们畅谈人生、理想及情谊,却对国家战事避而不谈,似乎有意施展情感策略,拖延徐晃。
然而,徐晃与关羽简短交谈后,竟突然下马高呼:“谁能斩下关云长之首,赏金千两!”关羽闻言,瞠目结舌,“你此言何出!竟至此境!”徐晃正色道:“此乃国之大义!”关羽无奈应战,败退欲逃。徐晃紧追不舍,直至关羽营地。此时营地已乱,徐晃趁机攻破,斩将数员,襄樊之危得解。
尽管关羽在此役中败得颇为悲壮,然以他的本领,寻常脱身并无大碍。不料东吴却自后悄然布下埋伏,迫使关羽朝南疾逃,最终于麦城陷入绝境,被东吴将士所斩。
当徐晃胜利归来之际,曹操特地远行至军营七里之遥相迎,设宴款待徐晃,宴中他举杯高颂,对徐晃赞誉有加:“襄阳、樊城得以保全,全凭徐将军的赫赫战功!”
徐晃性格素来缜密,治军之道亦严谨有加,每逢曹操探访营地,总见徐晃统率着井井有条的军队肃立以待,曹操不禁赞叹:“徐将军,真乃有周亚夫之遗风也!”
黄初七年五月之际,曹丕驾崩。东吴瞅准时机,意图北伐,遣大将诸葛瑾率军北上。两军在襄阳与徐晃、司马懿交锋,掀起第三次襄阳之战,诸葛瑾惨败,吴军折损数千兵马。此乃徐晃军事生涯的最终之战。
太和元年,徐晃溘然长逝,其子徐盖承继父职。临终之际,徐晃叮嘱家人以简朴衣物安葬,彰显其作为部将的清正廉洁与朴素无华。
审视徐晃的生平轨迹,他几乎将全部岁月倾注于疆场之上,不是在为曹魏披荆斩棘,便是在奔赴战场的途中。他战功累累,鲜有败绩,治军有方,堪称曹军中的佼佼者。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历侍曹魏三主,是开国元勋,亦是曹操深为器重的将领。
徐晃这般英勇无畏的将领,是否符合你心中对于完美战神的全部想象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