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北京出现绝美的晚霞。这也是北京地区在连续几天降雨后出现的一次大面积晚霞。
晚霞是如何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其波长各不相同。当它们遇到空气中的障碍物,如气体分子、水滴、尘埃等时,会发生偏转,这种现象称为太阳光散射。较短波长的光(如蓝光和紫光)比较长波长的光(如红光和橙光)更容易被散射。
在晴朗的白天,由于蓝光的散射率更高,我们看到天空会呈现出蓝色。而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相比正午穿过大气层的路径更长,这意味着光线需要经过更多散射,在这个过程中,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更多,而较长的红橙光由于受散射影响较小,会被更多保留下来,因此日出日落时的天空多呈现出红、橙和黄色,这就是朝霞或晚霞。
然而,并非所有观察者都能轻松观赏到这一景致,其所在地和太阳光传输路径上的天气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日出、日落前后,太阳光传输路径上没有降水、低云等遮挡,光线可以到达观察者的所在地;其次,观察者所在地的大气透明度高、能见度好;观察者所在地有可以作为“幕布”的云层出现,被红色和橙色为主的太阳光照亮,如此才能看见我们所说的朝霞和晚霞。
那么,为何北京雨后有晚霞?这是由于在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刚刚结束时,北京常常位于降水云团的尾部,还没彻底移出的云层在北京头顶形成了大面积形态丰富的“幕布”。而北京以西地区则对应着一大片晴空区,这为日落前后太阳光无遮挡的传输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同时,降水不论在能见度还是空气清洁度方面,都让北京达到非常有利于晚霞出现的条件。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为晚霞的亮相提供了更完美的舞台,这也是雨后更容易出现超级晚霞的原因。
(作者:谷星月 摄影:马超 李悦 吴卉 责任编辑:包宁)